腾飞工业大厦_(腾飞工业大厦有哪些公司)
日前腾飞工业大厦,《福布斯》发布首份香港四十大富豪榜,李嘉诚以个人财富去年增长了40%,由先前腾飞工业大厦的230亿美元至320亿美元,再度夺得华人首富称号,在世界富豪榜上排名第九。20世纪40年代,李嘉诚身无分文独闯香江,到如今长期霸占华人首富宝座,其传奇经历让惊佩不已。李嘉诚如何赚得人生第一桶金?如何从塑胶行业转向房地产市场?又是如何在市场风浪中处变不惊?
《生逢乱世,弃家园举家迁往香港》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于潮州古宅里的书香世家。李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家门前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贡旗,深得四乡村人崇敬。李嘉诚从小聪颖好学,3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时至1939年6月,潮州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李嘉诚小学尚未毕业,升学无望,又不敢随意走出家门,只好躲进藏书阁读古书。1940年,失业1年多的李嘉诚父亲李云经决定,举家迁往香港。
《少年丧父,李嘉诚挑起生活重担》
1940年冬天,李父李云经带领一家五口,踏上艰难的旅程。他们夜宿荒山野地,幸亏没遭遇日本兵,跋山涉水十多日,终于来到目的地香港,香港因此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李嘉诚一家投靠舅父庄静庵,一年之后,香港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祸不单行,父亲劳累贫困成疾,于两年后郁郁谢世。这一年,李嘉诚14 岁。弟妹尚幼,母亲是懦善的家庭妇女,促使李嘉诚早熟。他明白,从今后必须靠自己瘦弱的双肩,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
《李嘉诚到香港后苦学粤语英语》
来港之后,李云经对李嘉诚的教育大有改观。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学做香港人”,李嘉诚不仅刻苦学习广州话,而且坚持不懈的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李嘉诚辍学后,却常年不辍自学英语。在日后的商战风云中,英语让李嘉诚受益匪浅。父亲过世后,李嘉诚决定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养活全家人。舅父庄静庵既没表示异议,也没有叫李嘉诚进入他的公司。
《倔强的他拒绝进舅父的公司》
世道萧条,大人都找不到工作,何况是十几岁的李嘉诚。在连续两日找工作碰壁后,舅父庄静庵提出让他去公司上班。李嘉诚想起先父的遗言及行为,坚定的向目前说,“我不进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第三天,李嘉诚终于在一家名叫“春茗”的茶楼找到一份工作,此后就开始了他的“堂仔”工作。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调快时间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日,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时间的前面。
《李嘉诚人生的第一次“饭碗危机”》
茶楼的工时,每天都在15个小时以上。李嘉诚回忆这段日子,说“我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不过经验不足的李嘉诚还是在茶楼遭遇了一次“饭碗危机”。李嘉诚听茶客谈天,忘记了给客人添水,听到大伙计叫唤,慌慌张张拎茶壶为客人冲开水,不小心洒到茶客的裤脚上。李嘉诚吓的一脸煞白,老板正要责骂时,好心的茶客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这位小师傅。”
《进入舅父的钟表公司学习手艺》
李嘉诚在茶楼熬过最艰辛的一年,他进了舅父的钟表公司。由于之前拒绝过舅父的好意,因此李嘉诚进公司前犹豫了好些天。进公司后,李嘉诚并没有得到特殊照顾,仍旧从小学徒干起,但其少年老成,干活勤快,许多职员都夸奖李嘉诚。仅半年时间,李嘉诚就学会各种型号的钟表装配及修理。1945年8月,日本投降,但香港的殖民地位依然不变,只是太阳旗重新换成米字旗。
《李嘉诚离开舅父公司去独立打拼》
战后百废待兴,庄静庵预见香港经济将有超常的发展,于是扩大公司规模,调整人事。李嘉诚被调往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进了钟表店后,李嘉诚可以只有支配晚上的时间,他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1946年年初,17岁的李嘉诚突然离开舅父的公司,去了一间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五金厂,做推销员,这让同事们大惑不解。李嘉诚认为,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缚自己。
《做推销员,一生最好的经商锻炼》
17岁的李嘉诚和和舅父深谈后,决定跳槽到五金厂做推销员。李嘉诚开始了走街串巷的生涯,他说,他一生最好的经商锻炼,是做推销员。数十年后的今天,李嘉诚出席高贵场合,不知凡几,他仍不是个滔滔不绝、谈锋犀利的人。随着李嘉诚的努力,五金厂产销均步入佳境。就在这时,李嘉诚跳槽去了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即使老板晋升加薪都留不住他。李嘉诚此举,一是受新兴产业的诱惑腾飞工业大厦;二是塑胶公司老板的“怂恿”。
《一年时间李嘉诚成金牌推销员》
辞工时,李嘉诚向五金厂老板进言:要么转行,要么避免和塑胶产品冲突。一年后,这家五金厂改做系列锁,这既是形势所然,又是李嘉诚的开导。而李嘉诚离开后有开始推销新的产品,重新熟悉工作。加盟塑胶公司,仅一年工夫,李嘉诚不仅超越了另外6个老推销员,而且业绩惊人。老板拿出财务的统计结果,连李嘉诚都大吃一惊,他的销售额是第二名的7倍腾飞工业大厦!
《成为公司台柱后决定自己创业》
凭借出色的业绩,18岁的李嘉诚被提拔为部门经理,统管产品销售。两年后,他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20岁的李嘉诚已经是塑胶公司的台柱,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杰出者。就在此时,李嘉诚觉得再一次“跳槽”,他决定为自己“打工”,从此迈上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老板大度的为李嘉诚摆宴饯行,这令李嘉诚十分感动,他怀着愧疚之情离开塑胶裤带公司。
《李嘉诚初创“长江”长江塑胶厂》
1950年夏,李嘉诚创立长江塑胶厂。他取“长江”的厂名,来自“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他长江般的雄心大志。李嘉诚的创业资本仅5万港元,其中有一部分是向亲友借来的。当时,李嘉诚因陋就简,除了门口那块“长江塑胶厂”的厂牌是崭新的,其他都是旧东西。创业只初,李嘉诚脚踏实地,每天工作 16个小时。李嘉诚最初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中午回厂和工人一起吃饭,并检查工作。
《长江塑胶厂面临清盘倒闭的危机》
创业之初,辛苦自不用说,还接连遭遇麻烦。建厂开始,招聘的工人一无所知,唯一懂行业的只有老板李嘉诚。厂里的大小事物都要李嘉诚操劳,终于他的产品生产出来了,却因为产品质量不过关,被客户退货。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更多的客户拒收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危机之中的李嘉诚,真正体会到做老板的难处。随后,李嘉诚的厂陷入了恶性循环,原料商催款,银行要帐,长江塑胶厂面临清盘倒闭的危机。
《以诚实的态度面对处理危机》
第一次面对如此危机,李嘉诚有点不知所措,脾气暴躁,动辄训斥手下的员工。李嘉诚的母亲开导李嘉诚处事要诚实。李嘉诚开始以诚恳的态度面对员工、原料提供商、银行和客户。银行、原料商和客户接受了李嘉诚的道歉,但只给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很严峻。李嘉诚将产品打上“次品”标记,将其低价销售,回笼一些资金。李嘉诚另外从亲友处筹得一些资金,使工厂慢慢恢复了原气。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集员工聚会。他首先向员工鞠了三躬,然后用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宣布:“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散会前,每个员工都得到一个红包,由李嘉诚亲自分发。经历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又成熟了许多,他给自己立下座右铭:“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长江塑胶厂经历过濒临倒闭的危机后,生机焕发,订单如雪片飞来,工厂通宵达旦生产,营业额呈几何级数增长。
《李嘉诚思索长江塑胶厂转型》
居安思危,李嘉诚开始思考长江研制的现状及未来。李嘉诚得出的结论是,长江塑胶厂与同业并无多大区别,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很难再上一层楼。李嘉诚渴望有个新突破,使长江厂从同行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一日深夜,李嘉诚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目光被一则简短的消息吸引住: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投入成批生产推向欧美市场。一直苦苦寻找突破口的李嘉诚,如迷途的夜行人看到亮光,兴奋不已。
《李嘉诚前往意大利探询塑胶花厂》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希冀和强烈的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李嘉诚在到了意大利后,开始顾虑两个问题。其一,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其二,厂家肯不肯出售专利。最终,李嘉诚决定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进入这家公司,言称准备在香港推销贵公司的塑胶花。这位挑剔的“港商”差不多在公司“磨蹭”了一整天,才购买各种款式和颜色的塑胶花,准备先带回香港试销。
《李嘉诚偷师学会制作塑胶花技术》
虽然买了些样品,但李嘉诚对生产工艺还是一无所知,几经思索后,李嘉诚选择了进厂偷师。站在今日的角度,李嘉诚的这一行为有悖商业道德。李嘉诚报名进入了这家工厂打工,并结识了一些关键工序上的技术人员,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的技术要领。回到香港后,李嘉诚召集厂里骨干力量宣布,长江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拳头产品,使长江更上一层楼。
《低价塑胶花风行香港和东南亚》
经过技术攻关,李嘉诚的老掉牙设备也生产出了美丽的塑胶花。与此同时,意大利塑胶花也进入香港市场,不过意产走的高档路线。李嘉诚携带自产的塑胶花样品,一一走访经销商,获得了经销商的一致好评,物美价廉,对意产塑胶花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很快塑胶花风行香港和东南亚,老一辈港人记忆犹新,几乎是在数周之间,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摆满了长江出品的塑胶花。
《塑胶之花开遍香江满世界》
追风跟潮,是香港产业界的看家本领。很快,本港冒出数家塑胶花专业厂,长江厂只是先行一步,等待它的,将是与同业的公平而无情的竞争。李嘉诚开始开拓欧美市场,虽然有很多意向定单,但长江厂的产业规模根本满足不了客户要求的数量。李嘉诚和设计师连夜赶制9个样品,并以诚意打动了一家大批发商,从而牢牢占领了欧洲市场。1958年,李嘉诚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这一年李嘉诚是年30周岁。
《李嘉诚以保守态度进军地产业》
30岁这一年,标志着李嘉诚完成了人生第一桶金的积累。虽然李嘉诚依然向北美拓展塑胶花,但他更看好香港地产业的前景,这一年他开始涉足房地产,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下设地产部和塑胶部。李嘉诚进军地产的第一步是为自己的塑胶厂兴建厂房,当年李嘉诚兴建了12层的工业大厦,2年后又建了另一座工业大厦。进入地产行业,李嘉诚采用了保守的做法,用自有资金建楼,而不是通过预售“楼花”或向银行抵押贷款的方式。
《李嘉诚与表妹庄月明喜结连理》
60年代初期,香港经济稳步发展,李嘉诚通过塑胶花产业累计资金,不断加大对房产投资。由于其稳健保守的投资风格,在地产业内无甚名声。1963年,34岁的李嘉诚,与年近30的表妹庄月明小姐结为连理。之后,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成为香港华人社会的美谈。这桩婚姻起初并没有得到舅父庄静庵的首肯,但庄月明的坚持迫使其父点头。婚后,庄月明成为李嘉诚的贤内助,事业上的好帮手。
《1965年,香港楼市走入危机》
所谓时势造英雄,1965年起,通过银行借贷支撑起来的香港楼市泡沫开始破裂,而李嘉诚在这场危机中崛起,终成就“超人”之名。1965年1月,香港小银行“明德银号”破产,拉开了这场危机的序幕,之后一些过度投机地产业的银行、开发商相继卷入其中,香港楼价迅速暴跌。这样的情况持续到1996年年底,低迷的香港楼市开始缓过劲来的时候,又遭意外重创。
《“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1966年底,内地的“文化大革命”波及香港,同时“大陆即将武力收复香港”谣言四起,这对香港楼市造成致命打击,香港掀起移民潮,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面对这场政治风波,李嘉诚经过深思熟虑,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李嘉诚认为,“大陆若想武力收复香港,早在1949年就可趁解放广州之机一举收复,何必等到现在?香港是大陆对外贸易惟一通道,保留香港现状,实际上大有好处。”
《李嘉诚财富帝国的奠基》
此后的3年时间,成为李嘉诚财富帝国的奠基。李嘉诚以稳健的财务,不断买入地产。李嘉诚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有人为李嘉诚的“冒险行动”捏一把汗,有人正等着看李嘉诚的笑话。1971年,大陆“文革”基本停息。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国际大环境和中国大陆大环境,为香港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宽松的政治气候。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集资》
1971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李嘉诚提出“长江”的目标是,超越香港地产的龙头老大“置地”。李嘉诚话音甫落,股东响起一片嘘声,李嘉诚手下的部门领导则脸呈疑虑。1972年,香港股市一派兴旺,李嘉诚为筹集资金,萌动并筹划将“长江”上市。1972年7月31日,长江地产改名为长江实业挂牌上市,上市后24小时不到,股票就升值一倍多。1973年年初,长江实业在伦敦股市挂牌上市。
《挤身“华资地产五虎将”之列》
一年之后,1974年,长江实业首创了香港企业在加拿大上市。李嘉诚全方位在本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长江上市,是李嘉诚事业的一次大飞跃。上市之后,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一时期,李嘉诚回避了股市“炒风刮得港人醉”的疯狂,而是专注于房地产业。仅仅数年时间,长江实业被传媒列入“华资地产五虎将”,成为香港地产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首次交锋挫败“置地”惊香江》
1977年,是李嘉诚事业上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长江”和“置地”首次交锋,并意外胜出,令全港惊讶。李嘉诚集“长江”所有可动用资金,毕其功于一役,在30个大财团争相竞投的中区地王“旧邮政总局地皮”投标中胜出,其中包括“置地”在内。此一战的胜出,大大提升了“长江世业”的声誉。改变人们一直以为长江只在郊区盖房子的形象,宣告其正式进军香港最繁华的中区。
《转战股市展露惊人财技》
凭借战胜“置地”一役,大大提升了长江的信誉。之后,李嘉诚与香港的汇丰银行开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长江在香港中区稳步发展。在地产界取得辉煌后,李嘉诚又在股市上展露财技。之后,李嘉诚先是力助船王包玉刚控股英资九龙仓,之后自己蛇吞大象,借势入主和记黄浦。此两件大事,使李嘉诚的资产在规模上提升了一个档次,并最终奠定了其华人首富的基础。
《李嘉诚先手抢入掀起九龙仓战役》
九龙仓在英资大洋行,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拥有深水码头、露天货场、货运仓库。九龙仓股票却被低估,若合理开发,前景辉煌。李嘉诚看好这一点,包玉刚亦看好,加上大股东“怡和洋行”的反击,三家共演了轰动一时的九龙仓战役。李嘉诚抢先手买入约2千万股九龙仓,此事随后被财经媒体暴光,引发九龙仓股票急涨,破坏了李嘉诚继续吸纳的计划。同时,“怡和洋行”也强力反击,高价购入九龙仓股票。
《李嘉诚退出九龙仓收购战》
之后,传闻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斡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审时度势,认为不宜同时树怡和、汇丰两个强敌。李嘉诚决定退出收购,而此时船王包玉刚表示有意收购。李嘉诚确认此消息后,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李嘉诚主动找上包玉刚,开门见山的表示,愿意将手上其中1千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
《各取所需,李嘉诚瞄准和记黄埔》
包玉刚没有理由拒绝送上门的“蛋糕”,没有太多的解释,没有冗长的说明,更没有喋喋不休的讨价还价,两个同样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达成了这桩交易。包玉刚借此1千万股最终吞并了九龙仓。而李嘉诚在这桩交易中更是获利丰厚,不仅这1千万股获利数千万,而且还通过包玉刚的关系,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为李嘉诚入主和记黄埔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一起蛇吞象的经典案例》
和记黄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资洋行,由和记洋行和黄埔船坞组成。当时,和记黄埔资产价值六十多亿港元,而李嘉诚的长江实业资产仅7亿。在这起蛇吞象的经典案例中,李嘉诚展示了“超人”的财技。和记黄埔由于经营不力,大部份股份均抵押给汇丰银行。汇丰银行受政策限制,本身不能经营实业,因此想给和记黄埔找个有能力的经营者,而李嘉诚在处理九龙仓股票事件中,给汇丰银行大班沈弼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市价一半购入9000万股和记黄埔》
几经斡旋,李嘉诚与汇丰银行达成交易,以7.1元每股的价格,接手和记黄埔9000万股股票,约占20%股份。在这笔交易中,汇丰当年每股成本仅1元,每股获利6.1元共计5.4亿,而且汇丰还有余股在手,一旦和记黄埔经营转好,又将带来大笔红利。而李嘉诚则是更大的赢家,7.1元每股的价格仅市价的一半,且只需要预付20%的订金即可,相当于只要付1亿多的现金,这给李嘉诚留下在充裕的周转时间。
《李嘉诚“蛇吞大象”细消化》
长江实业收购和记黄埔消息一出,香港传媒大为轰动。《信报》称是,李嘉诚先生的一次重大胜利。值得一提的是,汇丰银行大班沈弼在决定此事时,完全没有给其他人有角逐的机会,而是一锤定音。李嘉诚“蛇吞大象”,也受到不少英商华商的质疑,是否有本事消化这头“大象”?不过几年后,数据说明了一切问题。入主的 1978年赢利2.31亿港元,4年后,这一数字达到了11.67亿港元,是入主时的五倍多。香港传媒时评,“沈大班慧眼识珠,李超人深孚众望。”
《“超人”完成宏愿赶超置地》
完成对和记黄埔收购后,“超人”之名也由此在坊间流传。某先生看了李嘉诚收购和黄的文章,拍案叫绝,写下一副不算工整的对联: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不久,各大小报章竞相采用。超人盛名,誉满香江。时至1979年,长实拥有地盘物业首次超过置地。李嘉诚仍不满足,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推出四大屋村,规模之大,盈利之丰,令人叹为观止。1986年,《信报》首次刊出香港十大财阀榜,长实名列榜首,彻底实现赶超置地的宏愿。
《择机而动,低成本推行屋村计划》
1981年元月,李嘉诚正式入主和记黄埔任董事局主席。李嘉诚收购和黄动机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资源。其前任祈德尊和韦理主持时期,都不谙地产之道,未能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栽活摇钱树。幸得这块大型地皮未做满,给李嘉诚有施展的舞台。李嘉诚酝酿在黄埔船坞旧址奖大型屋村,他在等待一个时机。据传媒披露,李嘉诚 1981年就计划推出这一宏伟计划时值地产高潮,按当时地价计,和黄需补地价28亿港元,故而李嘉诚有意把与港府的谈判拖延至1983年的地产低潮,结果李嘉诚以3.9亿港元获得商业住宅开发权。
《李嘉诚80年代广建村屋》
80年代对于李嘉诚来说是播种的时间,而90年代则是收获的季节。李嘉诚积极响应香港政府的村屋计划,除了开发黄埔船坞旧址外,还先后投入巨资购地大建村屋,李嘉诚由此赢得“屋村大王”的称号。不仅在地产界表现稳健,李嘉诚在股市的作风,一如他在地产一样,“人弃我取”,“低进高出”。其中,尤以应对 1987年股灾最富戏剧性,其过程的精彩程度远超应对“97金融危机”。
《长实系融资百亿,幸运躲过股灾》
1987年华尔街大股灾,波及香港。1987年上半年股市狂热,李嘉诚预计股市将会崩溃,于是选择售股集资。1987年9月14日,李嘉诚宣布长实系四间公司合计集资103亿港元,是香港证券史上最大一次集资行动。5家证券包销商签下合同后,随后美国华尔街股市狂泻,李嘉诚顺利圈走百亿资金,而包销商则欲哭无泪。
因为香港股市崩溃,恒指一日暴挫1121点,整整跌去30%。此次,李嘉诚凭借“超人”的判断力和运气,躲过一劫。
《回购股票以“稳定股市”》
大跌之后仅过数周,李嘉诚向香港证监会提出一个“稳定股市”的方案,拟动用15亿至20亿港元,吸纳长实系四公司的市面散股,以便“协助本港股市的稳定 ”。李嘉诚此举被人认为“有为私之嫌”,这边刚集资售股,那边就动手买股,一买一卖便有数千万利润。经过过此股灾,更印证了李嘉诚“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的格言,同时也看出他持续看好香港,危难之机持剑以救。
《1988年李嘉诚荣膺华人首富》
经过87年股灾后,李嘉诚一度想联合华商收购“置地”,但因“置地”大股东怡合的反击而没能成功。进入90年代,中国大陆经济腾飞,李嘉诚开始将今后发展重心转移,主要集中在港口、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上。而在本港市场上,李嘉诚以股市上的收购战为重点,各有胜负,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商业帝国逐年壮大。 1988年,李嘉诚首次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华人首富,此后这一桂冠不曾旁落。
李嘉诚成功经历给我的启示
李嘉诚的成功经历,在我最感兴趣的是,我发现李嘉诚年轻时,就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而且善于从书中发现创业的信息。
事实上,有用的信息非常杂乱地放在市场的各个角落里,关键是腾飞工业大厦你有没有心,用不用心去思考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没有用的。
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思考更要善于发现,从万千信息中发现有用的信息,发现成功的机遇。(文章来源:网络)
微信搜索:dianshangcaopan,订阅电商操盘公众帐号,每天5分钟学电商干货,成为最优秀的电商操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