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恒战略性新兴产业园_(智恒产业园管理处电话)
就在今年9月份
江苏省批复同意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总体规划》
未来十年,江北新区发展大局已定
规划中透露了江北新区非常多智恒战略性新兴产业园的超级利好,比如加快加密过江通道建设、大力推进核心区建设、推进南京农业大学主校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学院、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新校区选址建设。也对江北新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恒战略性新兴产业园: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明显高于南京市水平。
本规划期至2020年,展望至2025年,
是指导南京江北新区当前和
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
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三所新大学、国际顶尖人才来了
看点一、三大新学校来了
推进南京农业大学主校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学院、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新校区选址建设。
看点二、加大海内外顶尖人才团队引进力度
到2020年,引进培养1万名创新创业人才,其中重点引进600名高层次创业人才。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健全人才服务体系,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解决人才的户籍、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发展动能转换,
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
在人才引领、开放创新、区域创新
等方面形成优势特色,
加快建设全省未来的创新策源地、引领区,
努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地。
(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鼓励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创新。重点依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所、剑桥—南京科创中心、国家“2011”和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南京江北高校联盟等创新平台,推动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户新区。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清洁高效能源技术、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先进高效生物技术、人口健康技术、卫星导航技术等领域设立研发机构,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创新型企业集群。支持企业、产业技术联盟开展重大前沿、原创技术的研发、引进及产业化,鼓励高新区内企业设立研发部门,支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与园区内企业建立高校科技产业联盟。以科技金融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发挥南京高新区核心载体作用。发挥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作用,积极落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各项政策,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全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创新型科技园区。高新区部分科技创新指标力争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成为新区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二)推动创新资源集聚
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区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优先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向新区集聚,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产业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较大提升。积极推动省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向新区集聚,支持新区与各类创新主体共建新建研发机构。
增强创新核心载体功能,加快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持续充实各类新型研发平台,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特色的科研中心、创新平台、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与星创天地)、公共创新中心。通过共建孵化器、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加快创新资源汇聚。
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管理改革试验,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认定评价、引进、激励和评估制度。创新引智途径,设立5家左右海外高端人才联络站。加大海内外顶尖人才团队引进力度,到2020年,引进培养1万名创新创业人才,其中重点引进600名高层次创业人才。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健全人才服务体系,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解决人才的户籍、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
构建新型创新平台载体。充分发挥科教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推进创客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创客联盟、创业学院、科技金融相结合的区域创业、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在宁高校的深度融合。
推动国家布局的技术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落户新区,支持申报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鼓励设立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积极开放共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资源。
建成一批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聚一批国内知名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打造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新高地。到2020年,新区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左右。
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载体带动功能。推进南京农业大学主校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学院、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新校区选址建设。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强化科技资源对接,构建高校、企业与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引导高校主动与企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究,支持高校和新区共建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基地。
(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的专业化、社会化创新中介服务体系,面向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咨询评估等服务。积极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体系,推动建立知识产权法庭。
深入开展在统一市场监管框架下的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建设区域型知识产权展示交易中心(所)。加快建设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链,健全天使投资引导等机制。
全面落实和完善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开展“互联网+小微企业”行动计划。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科技创新。加强产权交易服务机构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培育新区范围内各科技要素交易市场。
优化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加强科技服务平台的政策引导,对在新区设立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给予奖励,对新纳入国家试点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给予奖励,对新建的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予资金支持,鼓励重点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组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扶持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机制,打造完整的技术转移服务链。强化对创新成果转化的引导工作,深化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
建设“双创”示范基地。依托紫金特别社区和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谷等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载体,构建一批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孵化器、创客空间等运行绩效评价和奖励机制,健全“创业导师+种子基金+专业服务”孵化模式。
引导众创空间运营方设立种子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用房、政策咨询、创业导师、融资支持、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企业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加强与南京高校、企业的双创示范合作,推动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看点一、大力推进新区核心区建设
加快城市中心建设。浦口组团加快形成滨江特色鲜明的公共活动中心,高新—大厂组团加快形成北部居住综合区、中部科技研发区、南部居住综合区、老山生态旅游区、中山科技园及紫金特区、北斗卫星导航及生物医药基地六个片区。加快建设桥林、龙袍两个现代化新城。
看点二、加密加快过江通道建设
积极推进南京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及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宁合客专规划建设,强化铁路枢纽地位。加快推进宁和、宁扬、宁天城际轨道建设。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避免城市规模过度扩张,
促进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
推动城镇化进入以提高质量和
内涵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努力打造国家新型城镇化
创新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的新区实践。
(一)构建现代化城镇发展体系
推进“多规合一”。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严格按照法定规划实施开发建设。规划形成合理的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布局,完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政策和空间管控措施。进一步完善和梳理现有规划,形成规划建设的统一基础——“一张图、一套表、一个系统”,建立统一的规划信息共享和管理系统。
大力推进新区核心区建设。坚持集中开发,强化核心引领,加快建设33.2平方公里的新区核心区(四至范围:东沿滨江大道—横江大道,南至虎桥路,西至江北大道—浦口大道—浦滨路—五桥连接线—浦乌路,北至定向河路),重点打造新金融中心、创客中心、互联网集聚区、国际健康城,不断强化“一核多点”驱动,努力把新区核心区打造成为创新引领区、总部集聚区、形象展示区和发展示范区。
加快城市中心建设。以浦口、高新-大厂、雄州三大组团为中心,重点提升商贸、枢纽、文化等城市功能,加强城市设计,加强对天际线、山际线和滨水线的管控,体现新区地域特色、人文元素和时代风貌。
浦口组团加快形成滨江特色鲜明的公共活动中心,结合老山南侧地区高教资源,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升三桥地区整体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加强老山和绿水湾等生态资源的保护,严格遵守生态核心区周边地区的相关开发建设与控制要求,建立生态休闲功能为主的滨江风光带。
高新—大厂组团加快形成北部居住综合区、中部科技研发区、南部居住综合区、老山生态旅游区、中山科技园及紫金特区、北斗卫星导航及生物医药基地六个片区,在北部居住综合区、南部居住综合区建设地区级中心。雄州组团加快建设北部城市中心,成为新区向北部、东部周边地区辐射的区域中心和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
建设现代化新城。加快建设桥林、龙袍两个现代化新城,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桥林新城引导发展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建设成为智能制造新城、产城融合新城和田园水乡新城。龙袍新城依托西坝港区发展物流、重型装备制造业、通用航空产业等新兴产业。
建设特色新市镇。优化新市镇产业发展布局,分类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打造现代制造特色产业镇、旅游风情小镇、美丽宜居休闲度假镇等一批“特色小镇”。竹镇镇依托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现代农业实验区和南京市历史文化名镇特色优势,建设成为重要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马鞍街道建设成为南京市北部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生态宜居新市镇。金牛湖街道建设成为南京市东北部地区辐射皖东、苏北的边界风景文化旅游名镇。横梁街道建设成为重要服务基地,以雨花石文化为特色的宜居新市镇。星甸街道建设成为浦口西北部的区域服务中心,生态与农业特色鲜明的新市镇。
汤泉街道建设成为环老山休闲旅游功能的核心板块之一,以温泉和文化体验为特色的都市休闲度假基地。永宁街道建设成为江北铁路货运枢纽和重要物流基地,南京都市圈跨界协调发展的示范新市镇。八卦洲街道加快建设长江下游和南京都市圈重要的生态基地,成为保障南京主城绿色通风廊道的重要空间,形成以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江中丽岛。
(二)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加密加快过江通道建设。在现有“四桥”(南京长江大桥、二桥、三桥、四桥)、“两隧”(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两铁路”(南京长江大桥、大胜关铁路桥)、“两轨道”(地铁3号线、地铁10号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长江五桥、宁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和长江大桥封闭维修改造,尽快启动浦仪、和燕路、地铁4号线二期、上元门隧道等过江通道建设,切实做好建宁西路、仙新路、汉中西路、龙潭、七乡河、锦文路等过江通道的前期储备工作。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着力优结构、促衔接、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南京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及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宁合客专规划建设,强化铁路枢纽地位。
加快推进宁和、宁扬、宁天城际轨道建设,为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及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推进宁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做好宁盐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104国道、328国道、002省道、356省道、501省道等干线公路建设,强化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与城市主干路网衔接,共同构筑畅达高效的高快速路网络。
加强城市街区的精致规划和精细建设,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道路布局理念,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积极拓展六合马鞍机场民用功能。加快江北、七坝海港枢纽经济区建设,发挥交通枢纽、港航服务、产业集聚、港产联动四大功能,打造长江流域重要的江海转运综合枢纽。打造高品质综合交通枢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努力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
优化城市交通。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建设多元、一体、畅达、智慧、绿色的城市公交系统。加快4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和S8线南延等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与地面交通的换乘设施一体化衔接,因地制宜围绕城市轨道站点规划布局若干城市换乘枢纽站。
推动轨道公交两网融合,完善中运量公交系统,强化重点地区与节点的公交配套服务,整合公交线路资源,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公交线路。建成与机动化公交衔接良好、点多面广、分区管理、使用便捷、运转高效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因地制宜打造都市慢行区,倡导绿色出行。
推进智慧新区建设。着眼建设国内一流智慧新区的目标,加速形成便捷惠民的信息服务体系、精细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智慧融合的产业发展体系,构建新区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和统一的信息共享开放平台,全力建设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新区。
建设新一代无线传输网络,推动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推行智能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大力实施“企企通”工程。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新区统一的政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开放和融合创新应用引导大数据产业发展。建设智慧社区和智慧安居工程,推行“互联网+”的健康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服务。建立智慧城市产业联盟。
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坚持“适度超前”和“地下地上统筹”的开发原则,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新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实现集约发展。中心区内含中央商务区、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和国际健康城三大服务功能区,规划开发480万平方米地下城市空间。逐步完善新区市政综合管廊网络,以中心区为重点分步实施,规划总长度241公里。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建立管廊有偿使用的合理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
推进水利设施建设。以建设海绵城市为目标,建立排水防涝系统,建立完善的雨水排水系统。健全防洪工程体系,加强区域防洪与流域防洪相衔接,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加快完成长江、滁河干流堤防治理、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及长江八卦洲汊道河道整治等建设,统筹开展通江、通滁骨干河道综合治理,按照流域规划要求,对八卦洲洲堤防洪能力提升开展研究,形成综合防洪体系。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实施农田水利连片治理,加快旱涝保收田建设。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农村河道、河塘疏浚整治,改善现代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水环境。
(三)建设现代人文新区
全面提升新区文明程度。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主动力,以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为主抓手,突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协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促进,全面提升文化建设质量,全面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强化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以浦口火车站为重点,加快建设历史文化休闲区。依托六合竹镇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王荷波暨南京工人运动纪念馆等,探索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依托六合文庙、江浦文庙、定山寺、惠济寺等历史文化遗址为重点,加强传统文化保护。针对老山、龙王山、珍珠泉、汤泉等具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自然遗产资源,进一步加强历史景观保护。
建设区域文化品牌。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品牌,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建设横梁街道“雨花石文化产业园”,打造雨花石文化品牌。建立“滨江生态文化基地”,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实施旅游转型升级战略,打造休闲文化品牌。提升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展陈品质,建设求雨山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书法圣地”品牌。建立区级专项资金创新引导机制,推进文化品牌产业化。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园,引导文创企业向南京海峡两岸科工园集聚,加快发展南京高新区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引进知名演出和剧目创作公司,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制定品牌文化产业政策、品牌标准,优化品牌发展环境。对重点文化项目、品牌文化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四)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
有序推进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配置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道路、能源、供水、环保、信息网络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行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加强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相关制度和规则对接。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强化公共服务设施支撑能力。大力引入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加快医院、学校(幼儿园)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医疗机构建设,新建高端医疗机构,探索形成完备的教育体系和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与江北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完善文化服务设施布局,推进新区城市馆(规划展览馆和市民中心)、南京美术馆新馆、新区图书馆等建设,加强基层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福利保障水平,建设一批福利保障机构,积极新建养老社区、健康社区等推动医养深度融合。
完善城乡社保及住房保障制度。完善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在内的城乡社保制度,逐步实现其他各项保障标准的“同城同步同标”。建成覆盖新区、统一管理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
促进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产业升级和扩大就业规模、调整就业结构联动推进,促进新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创建新型公共服务方式。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建立政府和社会组织沟通协调机制。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新区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推进“政府+市场+社会”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混合模式。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大力推进新区“一网三库一平台”等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并实施新区信用管理“三清单”,建立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和公开制度。在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全面应用信用承诺、信用审查和第三方信用报告制度。研究制定重点领域市场主体信用分类和联动监管措施,建立健全信用“红黑名单”公示制度和联动奖惩制度。推进信用信息服务体系规范发展,积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加强现代城市应急管理。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政府与社会协同,提高危机管理、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规范,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应急预案。推进大数据城市应急管理,建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城市综合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推动新区应急管理的预警系统一体化。
构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
看点一、化工企业要搬迁智恒战略性新兴产业园?
深入实施《南京市原大厂区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实施方案(2013-2022年)》,有序推进大厂片区工业布局调整和重点企业搬迁与改造升级。
看点二、江北各个板块重点发展的产业定了!
未来十年,江北新区将成长为南京强劲增长极。
坚持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加快新区经济转型升级,
促进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
优化重点产业区域布局,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完善产业链条和协作配套体系,
着力培育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
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一)优化重点产业区域布局
优化重点区域功能定位。南京高新区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科技研发优势,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制药、智能制造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南京化工园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建设世界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南京海峡两岸科工园依托宁台合作基础,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和金融服务等产业。浦口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和航空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六合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智能终端等智能装备及临空产业。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产业。西坝港和七坝港依托港口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和智慧物流产业。
促进化工园区转型发展。大力推进化工企业改造升级,强化规划管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改造同步建设。深入实施《南京市原大厂区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实施方案(2013-2022年)》,有序推进大厂片区工业布局调整和重点企业搬迁与改造升级。加大危化品行业整治、码头岸线整合、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淘汰环保和安全生产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对化工企业实施节能降耗改造,对取水实施在线监管,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充分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引导生产企业转型改造,延伸服务链条,提高化工产业增值能力,实现由传统重化工产业基地向新兴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强南京化工园与扬州、镇江等周边化工园区的产业合作,推动高端化工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宁镇扬产业协同发展。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四大先进制造业,聚焦重点产业规模发展和特色发展。在四大产业中各培育1-2家百亿元企业,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三大产业链建设,到2020年,建成3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若干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研发设计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总部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科技服务、检验检测集聚区,培育扬子江城市群区域性服务中心。发展金融、法律、人力资源服务,重点发展科技研发、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吸引大型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形成总部经济高地。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依托国际健康城,打造“医、教、研、康、养”一体化的全健康产业链。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健身休闲新型服务业态。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加快构建健康医疗产业链。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为契机,鼓励社会力量创新发展健康医疗服务业,促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健康医疗与养生、养老、家政等服务业协同发展。发展居家健康信息服务,推动中医药养生、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文化、体育健身、健康医疗旅游、健康环境、健康饮食等产业发展。研制推广数字化健康医疗智能设备。
支持研发健康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生物三维(3D)打印技术、医用机器人、大型医疗设备、健康和康复辅助器械、可穿戴设备以及相关微型传感器件。加快研发成果转化,提高数字医疗设备、物联网设备、智能健康产品、中医功能状态检测与养生保健仪器设备的生产制造水平,促进健康医疗智能装备产业升级。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深挖六合茉莉村、雨发生态园、八卦洲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价值,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和精准农业。推动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建设,打造立足江苏、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内一流区域性农业创新高地。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顺应“互联网+”发展新趋势,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加快产业发展的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转化效率,引导企业围绕品种开发、质量提升、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两化”融合、安全生产等方面改造提升,推进企业提质增效。
(三)提升产业发展空间
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发展“互联网+”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提高企业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鼓励企业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将消费者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创新分享经济模式,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承接重点企业转移。积极承接符合产业功能布局要求的中央、省属、重点市属国企入驻新区,充分发挥重点国有企业在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作用、在资源能源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保障作用以及在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引导带动作用。切实引导各级国企投资各类项目,并强化关联企业联动作用,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快速形成规模,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
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积极引进和扶持重点民营企业,加快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大政府采购民营企业、民间组织社会服务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城市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医疗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支持发展民营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打造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建设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推动区域共建共享,共建扬子江城市群,高水平促进协同发展,加快实现与国际接轨,努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建设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开通为契机,加快西坝、七坝港口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将新区打造成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物流节点。西坝港区建设成为面向国际、辐射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区域性江海转运枢纽港,七坝港区建设成为长江物资及内贸集装箱中转港以及现代化新兴港城。推动西坝、七坝与长江中上游城市港口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上的枢纽经济区。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充分发挥江海联动、公铁水联运的综合集疏运体系优势,拓展向西开放空间,加大向东开放力度,推进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合作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新区产业“走出去”,推动钢铁、化工等行业龙头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国际铁路运输的合作,推进与“新渝线”国际铁路的接轨,扩大“宁新欧”货物贸易。推动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借助国家级、省级“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平台,塑造“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中心城市形象,引导开发丝路文化创意产品,依托欧洲(南京)创意中心,深化与欧洲文化创意企业合作。
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拓展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推进双向开放,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继续加大与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产业创新平台共建、先进制造以及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与美国、加拿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方向的合作,加强与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经济合作。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高地。以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为契机,重点发展技术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医疗服务贸易、信息服务贸易、金融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等,加快打造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南京软件园、海港枢纽经济区、国际健康城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集聚区,依托生态、医疗优势,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在创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促进服务贸易集聚发展、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扬子江城市群具有影响力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基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新区对外贸易比重年均提高2%左右。
营造优良营商环境。有序开放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放开育幼养老、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推动优良营商环境快速构建,推动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国际资源进一步向新区集聚。加快口岸服务功能平台建设,积极推动设立新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大力扶持西坝和七坝港区企业码头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口岸监管机构集中办公的江北国际航运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海关、检验检疫等垂直管理部门在推动市场采购、跨境电子商务、全球维修等新型贸易方式方面的职能作用。加快推进航空口岸功能向新区延伸,为高端客商出入境和外贸货物进出口提供便捷快速通道。优先保障港区建设和项目所需用地。对进入临港产业用地的重点项目给予政策支持。不断完善港区金融保障机制,推动建立发展专项基金,为企业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打造成熟的临港产业链。
(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与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上海自贸区等联动发展。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为契机,共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进“组合港”和“大通关”,强化与上海、舟山、镇江等江海港口联动发展,探索港口基础设施共享的合作模式,促进箱源、物流和服务的有效对接,促进合理分工与转型升级。促进园区共建,开展技术合作、探索通过资本运作,以持股方式设立高科技创业园、科技研发中心。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强统筹规划,推动新区与长三角城市群实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市场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一体化。加强与长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增强区际间要素的流动性。加快“互联网+口岸、医疗、旅游”等领域的协同发展进程。发挥新区对皖江城市带、南京都市圈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内产业转移,在金融、物流、创意、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
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利益共享,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支持设立“区中区”“园中园”,开展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外包等非产权合作,建立跨省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产业联动发展和转型升级。
(三)高水平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和宁镇扬一体化发展
积极参与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抓住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深化区域分工合作,依托新区产业发展、开放和创新等重大功能,突出现代化国际化服务功能建设,加快集聚高端发展要素,为巩固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南京核心城市地位和功能发挥强大支撑和引领作用。
全力提升宁镇扬一体化水平。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完善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共同打造宁镇扬组合港,积极推动宁扬城际、328国道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实现与镇江、扬州基础设施同城通达,主枢纽站间半小时通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代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领域,新建或改建一批区域性制造业创新中心,初步形成运行高效、覆盖面广的区域性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打造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最重要增长极。
推动跨界联动发展。发挥边界街镇的区位优势,加强相邻街镇规划对接、产业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探索跨界发展的新路径。以六合-仪征同城发展先行区建设为重点,推动跨界联动管理,形成可持续的产业优势互补和利益均衡分配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同城使用,探索共建共享资源整合型的跨区域公共机构,建立相应的成本分担机制,开展共同建立发展基金或共同开展融资等试点。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立足新区自身基础和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新区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发挥新区在引领改革发展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试验示范作用,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制定并实施《南京江北新区条例》,赋予新区自主发展、改革和创新的法定权限。完善新区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重点扩大新区在投资项目建设、外商投资项目立项、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审批、核准、备案和管理权。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立足江北新区全域,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新区工作组织架构、空间架构和赋权架构,促进统一决策、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努力实现高位协调有力、管理层级扁平化、运作模式项目化市场化。在组织架构方面,加强新区领导小组的组织建设,实现新区与高新区、化工园区管理机构、人员高度融合,优化新区内设和相关机构,沿江、泰山、盘城、大厂、长芦、顶山、葛塘街道由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统一托管。
在空间架构和赋权架构方面,划定直管区、共建区和协调区,其中,直管区包括原高新区、化工园区及顶山、葛塘街道,共386.25平方公里(含核心区33.2平方公里),由新区管委会负责经济管理、城市建设管理、社会事务和社会管理;共建区以浦口、六合区为主开发建设,新区对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区由江北新区对涉及关联和长远的事项,与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加强沟通协调。
创新干部人事管理。突出干部配备的国际化视野、专业化知识和操作运作能力,积极开展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完善绩效工资制度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确保把最能干的人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更彻底的放权、更严格的监管、更精准的服务,切实提高新区行政管理效能,创造便利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积极推行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加快构建“集中高效审批、分类信用监管、综合专业执法、全部网上服务、严格绩效管理、务求群众满意”的治理架构。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推行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和行政权力清单,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突出“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有效监管”的改革取向,探索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并联审批创新机制。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促进投资创业。
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一表两清单、两库一平台”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构建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效整合市场监管职能,统筹利用执法资源,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形成有效监管的合力。
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扎实做好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发挥国税、地税各自优势,不断推进税收征管体制和征管能力现代化。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深化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推动落实“人地挂钩”等相关政策,实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优先战略。落实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加大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大力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力度,推进建设用地减量化。
积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实行适应新区产业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差别化供地政策,完善体现差别化供地的地价体系。改革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探索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支持江北新区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新区用地计划指标以适当渠道予以单列。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适当核减江北新区规划期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三)深化金融制度改革
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在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集聚各类天使及风投基金、推进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交易试点等方面,努力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逐步形成以银行贷款为基础、其他金融机构资金为补充的融资格局,努力打造江苏金融集聚区。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在长期融资方面的优势,重点运用5年以上期限的金融工具,支持回报期限较长的建设运营项目。
发挥省市共建江北新区发展基金、江北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基金的作用,支持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园区开发+产业带动”企业导入融资模式,积极引入大型企业合资合作,推进实施PPP投融资模式。鼓励各国有平台和符合条件的新区企业发行各类债券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在对台金融合作和离岸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跨境金融先行区。支持台资金融机构落户经营,推动设立两岸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探索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推动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依法经营人民币业务。支持保险类机构在新区设立营业机构。推动设立各类持牌金融机构。
(四)推进法治新区建设
稳步推动新区立法。制定并实施《南京江北新区条例》,赋予新区自主发展、改革和创新的法定权限。完善新区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重点扩大新区在投资项目建设、外商投资项目立项、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审批、核准、备案和管理权。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在新区开展各项改革创新。依托新区决策咨询委员会,建立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探索法定公共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结构,全面推行新区法律顾问制度。严格规范新区自由裁量权行使空间,努力建立依法行政动态监控信号系统。
推进平安新区建设。将城市安防从“事后控制”向“事前预防”转变,创新和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数字化城市安防系统。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以化工园区等片区、危化品运输储存等行业为重点,加强安全监督管理。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大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和能力建设。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建立“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针对性响应”的城市防灾服务体系。深化基层平安创建,强化基层综合治理与平安建设。
来源:安家江北、南京魅力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