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写字楼百科 新闻大厦_(新闻大厦酒店)

新闻大厦_(新闻大厦酒店)

写字楼百科 25

  送别延军那天早晨新闻大厦,沈阳突然漫天飞雪新闻大厦,像是为他送行,又如大家新闻大厦的哀思绵绵不断……告别厅内,哀乐婉转,家人撒花送别。而他,就静静地躺在新闻大厦我们的面前,一如生前那样安静、诚恳、憨厚。

  

  平日里,作为沈报集团技术部的部长,他显得那么普通平凡,与人相遇时总是咧嘴,无声地一笑,然后来去匆匆,擦肩而过。有时编辑记者抱怨电脑出问题,无论责任是不是技术部,他总是抱歉地笑笑,马上动手解决。对领导交办的任务,总是习惯性地点头应承,然后想办法落实……

  对于多数沈报人来说,他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印象。

  实际上,大家都是在悼词中才知道,这位先后在湖南大学、东北大学读书的47岁男人已经获得了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成就和荣誉:

  全国优秀新闻技术工作者

  第二届中国报业十佳技术工作者

  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报业协会电子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辽宁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六届王选科学技术奖杰出人才奖

新闻大厦_(新闻大厦酒店)

  ……

  在多数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已经默默无闻做了这些事儿:

  组织创建沈阳网技术平台

  编制沈阳政府网技术改造方案

  编制沈阳网技术改造方案

  编制沈阳日报全媒体采编平台技术方案

  编制报刊图书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沈阳报业数字传媒产业园建设项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

  ……

  从追悼会上那个小小的泪场开始,无论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们都在怀念那个低调、内敛却有所作为的刘延军。甚至,一些因某种原因而未能参加追悼会的人都懊悔不已。原因应该是一样的:多么难得、优秀的人啊!太可惜了!

  已经永别的延军用自己的生命告诉大家:什么是人,什么是才。

  

  整天抱怨怀才不遇的人不见得是人才,而平时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人不见得不是人才。这两年,东北因“人才流失”问题备受诟病,其实看看我们周围身边,支撑我们事业生存发展的有多少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人才。延军之所以让我们怀念,皆因对于痛苦转型的传统媒体来说,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新闻大厦;对于爬坡过坎的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来说,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当然,对于他的妻女、朋友、同事来说,他更是不可或缺的“人”。

  此人真堪惜,回首望云中。

  当年那个踌躇满志的年轻后生从湖南的那所高校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改革春风吹又吹”的南方,而是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行走于方寸之间,做出了如此一番成就,为社会、行业和自己的单位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对我们来说,既是痛,又是激励。

  他,让我们如此悲伤,如此惆怅,如此自怜自爱。

  这几天,他是挥之不去的存在。

  这几天,延军,你的同事和亲朋——我们,在用各种方式在追怀往事。

  在那个世界,你可曾听到?

  

  同事·追记缅怀

  你的技术部同事马志明说

  刘哥,知道你还有好多话没说完,

  你能不能慢些走……

  “我们对各业务部门的服务做好了,工作就做好了。”

  刚参加工作不久,很多关于纸媒行业的业务应用还不是很了解的时候,刘哥(我们对他亲切的称呼)给我们开小会,要求我们对业务先了解,下到每位编辑、记者、工作人员那里,对报社各个部门的工作形式去了解学习,认真了解“用户”的需求。

  “小马?你在哪?刚接到网站电话,网站访问不了,我们要去联通机房排查,我现在过去,你也赶快出发,带上电脑……”时间是周末下午三点多,我们到达机房后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应对措施,直到排查故障解除,时间已经到了半夜12点……

  “小马,这事是领导特意嘱咐安排的,周一必须完成!”接到工作任务,我们同消防员一般,冲到前头。完成后,我们一同享受成功的小小喜悦。

  “小马,技术上不能含糊,一就是一……”

  “小马,政府网项目下来了,手头工作也不能放下……”

  “小马,进展到哪啦?怎么样了?有啥解决不了的问题么?”

  “小马,教师节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东大导师去……”

  “小马,你过来一下……”

  “小马……”

  句句嘱咐,声声挂念。

  刘哥,知道你还有好多话没说完,你能不能慢些走……

  你的技术部同事李涛说

  延军的道德情操和优良品质,

  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延军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领导交待的每一项任务都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他责任心强,心思缜密,每一次技术改造,都与部门同事仔细研究技术方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总是亲力亲为,学习和请教。延军的道德情操和优良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你的晚报同事金丽说

  在送别你的那天,

  我反复听一首小提琴曲——《寂色》。

  延军我们不熟,只有见面点头微笑打招呼之交。

  但我们是近邻,一个楼层,办公室只隔两扇门。近邻,是一个有温度的距离,据说得修行千年。在送别你的那天,路上,我反复听一首小提琴曲《寂色》。你的离去,让我对生命的色彩多一层理解:无论平时怎样如你一样脚步匆匆,脸上阳光普照,但都会有一天定格在寂静。那一天,来得或早或晚。但你的这天,来得太早了!

  你的日报同事刘振明说

  弟负责认真、无果无休之神态

  犹在眼前

  忆昔日,弟助我初创沈阳网(北方热线),从零起步,无人无枪,无草无粮,一腔热忱,“创”闯网关,所历艰辛难计,所得成绩往矣,弟负责认真、无果无休之神态犹在眼前!逝者已矣,生者戚戚!延军,一路走好!

  你的主管领导刘亚军说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

  我们多么需要他,需要更多像他一样的人。

  我与延军共事将近20年,关系一直比较融洽。

  曾有同事以为我和延军是亲戚关系,因为我的名字与延军只差一个字。虽说没有沾亲带故,但他进入传媒技术行当还真与我有关。

  那是1997年初,沈阳日报新闻大厦正在建设中。按照设计要求,大厦需要安装可容纳近千部电话的电话交换机。一千个电话号码,对当时的电话局来说,相当于一个工作层站。我们在沈阳电信局争取到这个可贵的资源,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运行维护,而当时这样的专业人才奇缺。说来也巧,一位湖南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分配到沈阳一家国有工厂工作,专业不太对口,到电信局毛遂自荐。

  电信局马上把他推荐给我们。这个人就是刘延军。

  延军给我第一眼的印象是本分老实。他中等个头,举止谦和稳重,话语不多,但很朴实。我们觉得捡到个宝贝,马上研究决定,先调入报社下属公司,干一段觉得适合,再转为报社事业编制员工。延军对是否成为事业编制员工并不太在意,他更看重所学专业能有用武之地。延军就这样与沈阳日报社结下了一生的工作情缘。

  延军的到来,不仅帮助我们顺利完成新闻大厦综合布线和电话交换系统安装工程,还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感受到他的重要和可贵。

  1999年,沈阳日报在东北传媒界率先告别笔与纸,实现新闻采编业务计算机系统化,延军是这个技术平台的搭建者之一。计算机网络搭建是个苦差事儿,需要楼上楼下反复爬楼梯,楼里没空调,也不通风,他哈腰穿线,一干就是一天,常常忙得满头大汗。基建办的同事都说:“这小伙儿实在,干活不藏奸耍滑,做事还细致认真,让人很是放心”。

  2006年12月20日,东北地区首家党报数字报——沈阳日报数字报正式上线,为沈阳日报报庆献上一份大礼。而在这其中,他和沈阳网主编等人一起,研究技术方案,在展现形式和功能设计上大胆创新;制订谈判策略,促使系统运营商免费提供数字报软件,开创国内全媒体全流程数字报先河。该项目获得全国传媒数字化创新奖。2010年,沈阳网技术改造项目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00万元支持;2012年12月,沈报集团创意设计的报刊图书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获得中央财政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2015年,业内先进的全媒体采编系统——沈阳日报全媒体采编系统项目实施完成。

  这些重大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都是延军。

  可以说,沈报近20年的技术进步,几乎都浸透延军的心血和汗水。

  延军有敢于创新的勇气,有敬业爱岗的激情,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更有钻研技术的毅力。他大学本科学的是无线电技术专业,由于工作需要,又报考东北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他每年都要结合实践发表学术论文,累计获得学术组织的论文奖十余个。由于业务精专,业绩突出,他先后被推选为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中国报业协会电子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得第二届中国报业十佳技术工作者称号、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王选科学技术奖”杰出人才奖,被评选为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沈阳市首届新闻出版战线十佳工程技术人员、辽宁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08年,38岁的延军成为东北地区新闻界最年轻的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延军业绩斐然,但由于他为人低调的行事风格和谦逊礼让的品行,连一个单位的许多同事都很少知道他获得多少荣誉,也很少关注到他为报业发展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直到送别他那天,许多同事才知晓他做过的一切,才顿感他的高尚和可贵。而他,生前不求回报,只想着多为他钟爱的事业多做些事情;离去之时,他带着对事业深深的眷念和未尽的心愿。他是一位传媒可靠的技术保障者,一位传媒技术应用创新的勇士,一位勤于钻研的传媒技术专家。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我们多么需要他,需要更多像他一样的人。

  痛哉!悲哉!

  我们永远怀念他!

  

  生活中的延军

刘延军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的悼词

(2016年11月30日)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

  “万里山花凝血泪,一溪流水作哀声”。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仪式,深切悼念刘延军同志的不幸去世。

  刘延军同志1970年1月出生于沈阳,毕业于湖南大学,东北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7月参加工作,200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2008年12月起任集团技术部部长。

  刘延军同志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沈报集团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技术工作者、第六届王选新闻科技杰出人才奖、第二届中国报业十佳技术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他热爱自己的岗位,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严肃认真,是大家公认的业务尖子和技术骨干;他为人忠厚、胸怀开阔、谦虚谨慎、乐于助人,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他生活俭朴、含辛茹苦培养和教育女儿,是一位优秀伟大的父亲……

  在刘延军同志病重期间,集团和集团公司领导,工会、技术部、编采及机关后勤等部门许多同志,都亲往医院或家中看望,集团领导还多次指示有关部门要配合医院全力治疗。得知延军同志去世的噩耗后,集团和各部门的同志在第一时间赶到延军同志的家中,对家属进行慰问。

  出席今天追悼仪式的集团党委和集团公司领导有姜军、张春风、佟伟仁、兰宝刚、吴秀娥、罗宪杰、李兵、刘亚军、高佩宇、佟丽霞、孙晓钟。

  沈阳大学图书馆的领导也参加了今天的追悼仪式。

  参加追悼仪式的还有沈报集团各部门和各单位的中层干部,延军同志亲属、生前好友、同事及社会各界朋友。

  延军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朋友、好兄弟。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延军同志的优秀思想和品质为动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务求实效、扎实工作,把沈报集团建设好、发展好,以告慰延军同志在天之灵。

  念数载相交,新朋旧雨同洒泪;忆万方友爱,人境天公共伤悲。

  延军同志安息吧,我们将永远怀念你!

  编辑:李亚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