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写字楼百科 中粮亚太大厦_(中粮集团领导被抓)

中粮亚太大厦_(中粮集团领导被抓)

写字楼百科 43

  时代周报记者 汪喆 发自北京

  对来宝农业的收购或许是宁高宁在中粮主导的最后一桩收购案。日前,任志强转发的一则自媒体消息称,宁高宁将离开其掌舵11年的中粮,调任中化集团董事长。

  擅长资本运作的宁高宁,履职中粮期间,先后发起超过50起并购案,将中粮的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农产品中粮屯河中粮生化中粮地产张裕A

  资产总额从600亿元带到了4600亿元。2009年全面启动的全产业链发展战略,让中粮逐步完善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布局。而在资产不断扩大的同时,中粮旗下8家上市公司中,除蒙牛仍然保持利润增长外,其余上市平台均呈现净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局面。

  中粮集团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中粮内部对于宁高宁的离任确有消息,但目前尚未对员工下达正式通知,离职时间未定。中粮内部对宁高宁的评价基本与外界相似,褒贬参半。

  时代周报记者先后多次联系中粮集团新闻发言人殷建豪,但截至发稿时,其仍未给予具体回复。

  宁高宁带领中粮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盈利压力。被誉为“中国摩根”的他,将自己比喻为国企的“放牛娃”,相比王石的表面洒脱,以宁高宁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必须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在逐步完善企业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常常无法陪企业走到最后的收获期。这也是宁高宁的全产业链计划备受诟病的原因。

  “好像一位陌生人闯进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家庭聚会,不知道大家正在谈什么,也不清楚这个家里的很多故事,这时候开口讲话,很容易唐突。”宁高宁如此描述他刚到中粮时的感受,如今他在中粮的故事面临戛然而止的命运。

  未能陪中粮走到最后的收获期,这大概是宁高宁在中粮留下的最大遗憾。实行全产业链计划以来,随着产业链的扩大,各板块业务尚未梳理完毕,改革重组、整体上市的计划尚未出台,8家上市公司7家面临盈利下滑或亏损,这些需要更多时间来解决的问题,都将变成宁高宁的遗憾。

  以投资并购打天下

  宁高宁以投资并购见长,因而有“中国摩根”的称呼。掌舵中粮11年间,宁高宁先后主导了超过50起并购,先后涉足新疆屯河、中土畜、中谷、华润酒精、深宝恒、丰原生化、五谷道场、蒙牛等公司。

  2013年,中粮击败对手中储粮,收购粮食物流企业华粮,中粮、中谷、华粮3家粮食央企三合一,实现了粮食内贸、外贸、物流业务的统一,中粮也成为国内最大的粮油贸易商。在宁高宁的主持下,中粮形成了诸多品牌与服务组合,如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屯河番茄制品、家佳康肉制品、香雪面粉、五谷道场方便面、悦活果汁、大悦城、亚龙湾度假区、中茶茶叶、金融保险等多个品牌均被收至麾下。

  说宁高宁用投资收购打下了中粮的天下,一点也不为过。在其诸多大手笔收购中,对蒙牛的收购最为外界乐道。2009年7月6日,中粮联手厚朴基金,以61亿元港币入股蒙牛乳业,创造了迄今为止国内食品行业最大的买卖纪录。

  如今再看闹得沸沸扬扬的“宝万之争”,中粮对蒙牛的收购更加值得关注。

  2009年,在中粮全面启动全产业链战略之时,蒙牛成为当时最受瞩目的收购案。“我们是一拍即合,一洽谈,就触及很核心的地方。”宁高宁如此描述这次收购。事实上,这桩收购案的促成远没有宁高宁说的简单。

  与现在的“宝万之争”类似,蒙牛乳业也是一家股权非常分散的上市公司,在牛根生捐股之前,蒙牛持股超过10%的大股东几乎没有。

中粮亚太大厦_(中粮集团领导被抓)

  “按照国际上的惯例,低于25%持股比例的警戒线,就有被恶意收购的危险。”牛根生表示,如何避免被外资恶意收购,一直是他关注的问题。

  2008年10月,蒙牛股价大幅下挫,被抵押的股票亦大幅贬值,面临被动出售,从而引发了蒙牛被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彼时,牛根生也像现在的王石一样曾四处求援,希望赎回抵押股权,并向其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和长江商学院的朋友和同学发布了“万言书’。

  虽然柳传志出手暂时缓解了蒙牛的燃眉之急,但对牛根生来说,蒙牛乳业股权分散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被外资收购的风险就一直存在。

  相比此后大行其道的“毒丸计划”,牛根生选择引入“白衣骑士”,宁高宁就是牛根生引入的白衣骑士。不过,宁高宁在谈判时就提出,中粮至少得持有20%的股权。

  事实上,这桩收购案从一开始双方就各有打算。“入股蒙牛是中粮集团高起点进入乳制品行业的良好契机,有助于中粮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做大中国食品品牌,实现价值链前移带来更大成长空间。”宁高宁在入股蒙牛之初如是表示。

  牛根生引入中粮之初,意在寻找一个可以救急的长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据对蒙牛、中粮都比较了解的业内人士舒国华介绍,入股蒙牛后,中粮就开始有意在文化、战略思路上调整蒙牛乳业,让蒙牛深深打上了中粮的烙印,蒙牛的扩张步伐也有所放缓。

  2011年6月,牛根生辞任蒙牛乳业董事会主席一职,宁高宁接任董事会新主席,正式入主蒙牛。蒙牛是宁高宁进入中粮后最受瞩目的作品,即使是近两年逐步卸任中粮旗下多个子公司一把手的职位,他仍旧保留着蒙牛董事长的身份。

  一个时代的终结

  2004年12月,宁高宁“闯入了”中粮集团,最初以“陌生人”定义自己,宁高宁并未有大的动作。上任5个月,宁高宁将连续出版12年的中粮内刊《今日中粮报》废止,重新推出新命名的内刊《企业忠良》。

  内刊的更换,似乎是宁高宁对自身定位的最佳诠释。对于宁高宁来说,自己是被请来打工的“放牛娃”,内刊彰显的是他职业经理人的忠良。而此后的11年间,宁高宁也确实尽忠职守地扮演着放牛娃的角色。

  宁高宁调任中粮集团董事长时,中粮的资产总额为600亿元,彼时因为其与中粮前任董事长周明臣截然不同的民间背景,宁高宁广受外界质疑。宁高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华润本身是一家多元化的控股企业,投资自由度大,医药、地产、金融、电力等领域均有涉及,不过有主业的限制,这些业务的规模并不大。而中粮的发展必须聚焦主业,围绕食品粮油来发展。

  宁高宁将华润的多元化发展改良后带到了中粮。“我提出从田间到餐桌,中粮自身产业链别的企业做不来,长度是历史形成的,贸易、采购、加工、品牌、销售,我们把它连贯起来。”2005年开始,中粮在宁高宁的带领下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业务范围深入到粮食贸易、粮食及农产品加工、生物能源、品牌食品、地产酒店、土畜产在内的诸多领域。经过4年的培育,宁高宁在2009年正式提出全产业链战略,并开始其擅长的资本收购。

  “中粮市值的扩大与宁高宁本人主张的产业链扩张息息相关,2009年提出全产业链战略后,宁高宁就围绕产业链条展开了频繁的资本运作,业务范围覆盖粮油、食品饮料等多个领域,正是这些业务的扩张使得中粮规模日渐庞大,市值也水涨船高。”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2005年,中粮开始全面重组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同年收购华润生化、华润酒精、华润酿酒和吉林燃料乙醇。2007年,中国粮油控股在香港上市,同年中粮国际更名为中粮食品。在投资的高峰期,中粮每年的投资额达三四百亿元,几乎是总资产的一半。

  宁高宁的多元化收购效果明显,中粮逐步从传统的外贸公司成功转型为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全新大型集团企业,在稻谷、小麦、油脂、玉米、饲料、番茄、糖、大麦、肉食、乳业等链条上都进行了资源配置。

  不过,宁高宁对快速扩张下产生的问题也毫不避讳。“中粮全产业链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扩张速度太快,整体上和经济的发展速度、管理团队的水平特别是扩展能力不匹配。”宁高宁在201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其间,宁高宁一再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的定位。其在中粮内刊上发布的文章《中粮亚太大厦你行吗》在中粮内部广为流传,在这篇文章中,他一连提出了134个问题,并将此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条件。“你明白你的任务是看管别人的财物吗?你心理上舒舒服服地接受了你是放牛娃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似乎在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越界。

  相比中粮集团前任董事长周明臣的官员身份,宁高宁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开创了中粮的“宁高宁时代”。11年的时间,宁高宁将中粮的资产总额从600亿元带到了4600亿元,从单一的外贸公司发展为多元化的全产业链集团企业。中粮内部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粮员工对宁高宁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宁高宁的时代对于中粮来说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完成的重组

  在中粮面临国企改革的节骨眼,宁高宁却没有预兆地被突然调任,略显意外。

  如果说宁高宁最初的使命是带领中粮转型,那么掌舵中粮11年、早在2008年就将整体上市纳入计划中的他,应该是接下来中粮改革重组的不二人选。

  “那个时期,中粮需要把盘子快速铺开,将业务不断延伸,这有力地推动了中粮的发展,但是现在这种模式不一定适合中粮了。”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国资专家祝波善如此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虽然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宁高宁将中粮从资产600亿元的公司做成了4600亿元的集团公司,但在前期布局阶段面临的盈利问题仍不能忽视。

  目前,中粮旗下共有中国粮油、中国食品、中粮屯河、中粮包装、中粮生化、中粮地产、蒙牛乳业以及大悦城地产等8家上市公司,其中中粮地产、中粮屯河和中粮生化为A股上市公司,其余5家为港股上市公司。

  据这8家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除了蒙牛能够保持利润增长以外,其余上市平台均呈现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局面。以被外界评价为最差收购的中粮屯河为例,2010-2014年,该公司营业净利润均出现亏损。2015年前三季度,中粮屯河实现营收61.09亿元,净利润为4048.3万元,同比增长83.17%,但扣非后的净利润为-7209.1万元,盈利能力并不理想。

  即使是唯一保持利润增长的上市平台,蒙牛的成绩在外界看来也不尽如人意。根据蒙牛2015年半年报显示,其2015年上半年营收255.64亿元,净利润为13.39亿元,同比增长27.7%,净利润率为5.24%。但竞争对手伊利同期的营收为301.51亿元,净利润为26.62亿元,净利润率为8.92%。在营收相当的情况下,伊利的净利润几乎是蒙牛的两倍。

  “蒙牛被收购后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一些央企病,企业内部信息决策机制冗长,对市场反应灵敏度下降中粮亚太大厦;另一方面,蒙牛被收购后安全问题频发,市场形象大受影响,因而跟伊利的差距也逐渐拉大。”向健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其他由中粮收购的食品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并不理想。国产巧克力品牌金帝一度曾在市场上和德芙等国外品牌分庭抗礼,但如今却面临着商超下架、踪迹难寻的困境;而长城葡萄酒一直被张裕压制,近几年市场占有率更是急速下滑;方便面品牌五谷道场和果汁品牌悦活的境遇更加艰难。

  “这些业务表现不佳除了受体制因素影响,还在于中粮主张的全产业链比较稚嫩,在上游粮食种植收购、下游品牌营销、渠道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短板,未能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向健军表示。

  尚未达到一体化,当前的中粮离宁高宁理想的状态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而在2015年摇旗呐喊了一年的改革重组却始终未见踪影。“中粮一开始就是混合所有制的尝试者,只是在这一轮,其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更彻底了,市场化程度更高。”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虽然改革重组的方案尚未出台,但宁高宁2008年提出的整体上市计划已经有了明显的方向,若此时突然调任,宁高宁也将就此错过中粮整体上市的那一天。

  “宁高宁未能亲自操刀重组对他个人而言颇为遗憾,这个节骨眼上更换领导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企业经营方向,如果新领导不赞同全产业链模式或者主张温和性扩张,宁高宁留下来的战略方向可能难以继续秉承下去。”向健军如是说。

  下一站挑战重重

  宁高宁虽然抱憾离开中粮,但却刚好撞上中化集团的改革期。相比熟门熟路的中粮,宁高宁如果调任中化集团,不仅面临着改革重组的问题,更面临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的行业困境。这一站,对宁高宁来说同样困难重重。

  与中粮集团一样,中化集团也是全球500强企业,主业分布在能源、农业、化工、地产、金融五大领域,是中国四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最大的农业投入品一体化经营企业。根据中化集团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化目前资产规模3554亿元,营业收入4968亿元,净利润67亿元。中化集团现在境内拥有300多家经营机构,旗下有4家上市公司,其中1家A股上市公司,并于2009年6月整体重组改制设立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10月,中化集团启动了改革重组,成立了以总裁蔡希有为组长、副总裁张伟和石岱为副组长以及公司其他高层为小组成员的深化国企改革领导小组。

  根据中化集团发布的信息显示,中化集团深化国企改革工作被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在2015年底前,工作小组将与相关部委密切沟通,进行《指导意见》和相关实施细则的研究工作;2016年初至年中,工作小组将牵头成立中化集团深化国企改革整体方案(讨论稿),相关二级单位、职能部门形成各自专项工作方案(讨论稿),并在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和履行相关内外部审批程序后推进实施。

  根据中化集团的计划,其在2015年底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重组动作。2015年12月12日,中化国际发布公告称拟出资9.7亿元收购中化集团农化资产,以此为标志,中化国际作为中化集团农药业务整合平台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此次收购后,中化集团下属农药业务相关资产,除研发相关的沈化院农药研究所之外,全部集中整合至上市公司。

  按照中化集团的改革时间表,如宁高宁在近期调任,他将直接参与中化集团改革方案的拟订及实施,面临的是比当年的中粮更为庞大的巨型航母。

  对于此次宁高宁调任中化,业内人士看法不一。银河证券研究员王强认为,以收购整合见长的宁高宁带领中粮在10余年间实现了总资产的大跨越。“从当时来看,宁高宁用的是产业链思维,不过他的整个产业链里面只有收购和加工,并不是真正的田间地头到餐桌,此次加入中化后,这种产业链模式可以直接延伸到种子、农业、化肥以及农业现代化服务。”王强表示。

  中化集团虽然是国内四大石油公司之一,但其与“三桶油”差距甚大,中化集团2014年的石油权益产量仅300万吨,仅为“三桶油”中第三名中海油的1/10。相比之下,中化集团的农业业务比较抢眼,是经营化肥、种子、农业三大农业投入品规模最大的央企。

  目前中化集团在国内的上市平台仅中化国际一个,因而中化国际将承载中化国企改革的大部分任务,成为中化集团农业业务走向全球的平台。

  不过,当前全球种业形成了双寡头垄断,中国面临严峻的挑战。2015年12月,国际两大化工巨头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宣布合并成立新公司陶氏杜邦,除此之外,还有孟山都一家独大;另一方面,中国每年花费巨大的金额进口粮食,中国玉米、大豆的单产也远远落后于全球先进水平。

  “宁高宁的入主,或许为中化应对挑战提供了可能性。”王强认为,虽然宁高宁此次调任面临着寡头垄断、国企改革的难题,但其在中粮履职期间的经验几乎可以直接延用到中化集团的改革重组中。虽然中粮集团目前的投资并购脚步逐步放缓,但对于整合重组中的中化来说,也许宁高宁所长在中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